来源:其它作者:未知发布时间:2025-08-28 23:58:00
美国现货比特币(BTC)与以太坊(ETH)ETF相继落地后,监管与市场结构继续演进;在“入场门槛下降—机构化提速—品类外延”的链条下,ETF正重塑加密市场的下一轮节奏,
过去十八个月里,加密资产的主线从“行情驱动”切换到“产品驱动”。标志 性 事 件是美国现货比特币ETF获批并运行稳定,随后现货以太坊ETF在2024年7月正式挂牌,形成从“单一龙头”到“多资产敞口”的过渡;这一进程实质上把主流加密资产纳入了熟悉的资产管理与交易生态。
结构层面的改进正在发生,并非停留在“能不能上”的层面。2025年7月,美国证 监 会(SEC)允许加密ETP采用实物申赎(in-kind)模式,这使运作方式更接近传统商品ETF,有望改善交易效率与成本,缓解现金申赎带来的跟踪与费用摩擦。对机构做市、套利与风险管理而言,这是重要的“基础设施升级”。
地域维度上,香港在2024年4月推出现货比特币与以太坊ETF,并自一开始即引入实物申赎机制,为亚洲时区提供了受监管的加密指数化工具。尽管初期交投温和,但其制度设计与时区优势,为后续跨境资金与区域机构配置留出了空间。
这意味着:
品类外延方面,市场的关注点正在从“BTC—ETH双核心”走向“下一站”。一方面,现货以太坊ETF的落地,完成了对“功能型公链资产”的制度化覆盖;另一方面,多家机构已就现货Solana ETF向SEC递交或修订申请。历史经验显示,监管常以“先有受监管期货市场、再评估现货ETF”的路径推进——CME宣布计划推出Solana期货,被部分机构解读为“为后续ETF铺路”的必要条件之一,但能否成行仍取决于监管对市场完整性的评估。
监管取向仍是决定外延速度的变量。2025年7月,SEC就加密ETF提供了进一步的操作指引,被视为走向更明确规则框架的早期一步;这既回应了产品快速扩容后的合规需求,也为后续新品类(含是否引入更多链上收益要素)留下了政策观察窗口。对发行人与机构投资者而言,合规的可预期性,比短期“题材想象力”更重要。
第一阶段的成功,把“是否能上”变成了“如何更好地上”。美国放开实物申赎、香港的先行机制、以及潜在的Solana期货与ETF申请,共同构成了加密ETF的“二次跃迁”。在这一过程中,投资者更需要关注产品结构、合规细节与资金节奏,而非仅以“新品上市”作为交易信号。下一个周期,或许仍由ETF点火,但能跑多远,取决于微观机制是否经得起时间打磨与压力测试。
以上就是加密货币ETF的“二次跃迁”:从比特币(BTC)到以太坊(ETH),再到“下一站”?的详细内容,更多关于加密ETF的资产跃迁的资料请关注脚本之家其它相关文章!
热门推荐